
在山打根聖瑪利堂,有一位溫柔堅定的教友,無論在歌詠團的歌聲中、聖母軍的祈禱裏,或牧靈委員會的會議上,總能看到她忙碌又安靜地侍奉着。她是Monica盧姵伶,現年54歲,擔任聖母軍團長,同時也是歌詠團及堂區牧靈委員會的活躍成員。平日裏,她還協助編輯主日刊、撰寫信友禱詞與排版工作,是堂區“幕後的中堅”份子。
盧姵伶的信仰根源來自家庭。“我的父親是天主教徒,但當時並不活躍,”她溫和地說,“十歲那年,父母在教會補婚配。因此,我和母親便一起領洗。”那一刻,信仰的種子在她的生命中悄然種下,雖小,卻在歲月中逐漸生根發芽。
“我最早加入的團體是歌詠團和青年團,”她回憶道,“後來在1999年,因爲母親是聖母軍成員,我也跟着她一起加入。”起初她只是輔助團員,但隨着對玫瑰經祈禱的體會加深,感受到一種與聖母更親近的平安與溫馨。“唸玫瑰經時的體驗很深刻,那種安靜的力量讓我更加確定,這是天主要我走的路。”完成學業後,她正式成爲活躍團員,直到今天仍持續投入侍奉。
侍奉的路並不總是一帆風順。她在十六、十七歲時經歷了父親離世的打擊。“那時我情緒非常不穩定,常常會自言自語或做出奇怪的舉動,”她坦言道。直到後來,她參加了“神恩復興研討會”,那次經歷成爲她人生的轉捩點。“當我祈禱時,身體感到一股暖流流過,我明白那是天主給我的安慰與召喚。那一刻,我告訴自己,要完全把生命奉獻給祂。”從那之後,她的信仰更爲堅實,也更加投入教會的各項事工。
身爲堂區的長期侍奉者,盧姵伶也對今日的教會現況有着深切的體會。“最大的挑戰是教友老化。許多年輕人外出求學或打拼,很少再回到教會,”她說,“而留在本地的青年教友,也往往缺乏活躍的動力。”她感嘆,如今的彌撒中,經常都是熟悉的幾位叔叔阿姨;只有在復活節、聖誕節等重大節日,教堂纔會座無虛席。“家長若不鼓勵孩子走進教會,信仰的傳承就會變得困難。我們能做的,就是儘量留住那些願意留下的青年,穩固他們的信仰。”
她也提到華文牧靈的現況:“如今中文組基本靠華協支撐。華人神父越來越少,團體若缺乏屬靈領導,也容易失去方向。”即便如此,她仍選擇以積極的態度面對——“這就是我們繼續努力的地方。”
侍奉多年,盧姵伶深深體會到,這是一條不斷學習的路。“我學會了如何與人溝通、如何面對不同性格的人,也學會在困難時依靠主。”她補充說:“作爲團體的負責人,要常常祈禱,把事情交託給天主,因爲最後的答案一定是祂給的。”她的語氣平靜而篤定——那是長期祈禱與信賴天主而產生的力量。
從童年的領洗,到今日在堂區多方侍奉,盧姵伶的信仰旅程是一段以祈禱爲根、以行動爲果的生命見證。她的故事提醒我們:侍奉不是一份責任,而是一種回應——回應那位不斷召叫我們回到愛的天主。
佩伶道,“能活躍在團體中,是天主的恩典。侍奉的路上有挑戰,但我相信,只要交託給主,一切都會有答案。”
(CC)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